3D感知带动人脸识别应用 2017年IR产品市场规模达1.45亿美元

来源:爱集微 #规模# #产品# #人脸识别#
824
传闻苹果预计将在新一代 iPhone 配备 3D 感知功能,在市场上引爆话题。Trendforce 旗下拓墣产业研究院最新研究显示,智能型手机搭载 3D 感知预计将率先用于人脸识别,且由于 3D 感知需在原有的 RGB 相机模组外再加上具备 VCSEL 的红外线雷射感应模组,将有助于推升 2017 年移动装置 IR 产品的市场规模,预估将达 1.45 亿美元。

2013 年苹果购并 PrimeSense,因此获得 3D 感知技术,后续有望在智能型手机上支援人脸识别功能。拓墣穿戴装置分析师蔡卓卲表示,智能型手机上的 3D 人脸识别功能,和一般认为透过 3D 人脸模型进行比对的方式有所不同。考量到精细的 3D 感知对硬件带来的负担太大,厂商为了达成识别能快速反应的目标,较可能采用传统的 2D 人脸识别,并辅以 3D 感知来判定是否为真人。

蔡卓卲指出,3D 感知能借由获得感知范围内的 3D 景深图,以此建立 3D 模型,但感知范围与精细度会与硬件效能需求成正比,会影响处理运算所花费的时间。因此,在目前市场上 AR 应用不多的情况下,即使透过 3D 感知提升 AR 效果,对智能型手机的附加价值也并不高,另一方面却得付出硬件成本、耗电量提高等代价,导致厂商对此兴趣缺缺。

反观安全性层面,由于 3D 感知能提高人脸识别的安全性,毋须完整描绘出细致的人脸 3D 模型,便足以判定影像是否为真人,更可快速感知反应,并应用在装置解锁、移动支付等身分认证。蔡卓卲表示,智能型手机上的生物识别除了安全性之外,速度与便利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除非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性,否则消费者不会倾向舍弃快速的密码、指纹方式,改用需耗时更久的精准 3D 人脸识别。

蔡卓卲进一步表示,由于搭载 3D 感知元件势必导致硬件成本提高,预估一开始导入 3D 感知元件的机种将仅较高阶机款,且产品种类自 2017 下半年开始才会逐渐增加。
责编:
来源:爱集微 #规模# #产品# #人脸识别#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