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微电脑发展史
有时候,我会被“现在”的一些新技术所“迷惑”,因而忘记事情的进展速度有多快,以及昔日的电脑和网路系统(相形之下)有多么地“悲催”...
我之前曾经讲过这个故事(别怀疑,我以后也可能再次提到它)。记得在大约1980~1981年左右,我任职于英国曼彻斯特(位于伦敦北北西约160英哩处)的一家公司——International Computers Limited (ICL)。当时是为大型主机电脑设计CPU的团队成员之一。
那是一个电脑之间无法互相通讯的年代。甚至是同一家制造商的不同处理器系列之间也难以来回传递档案,因此,当你采用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多台电脑时将会涉及多少问题,也就不难想像了。
有一次,我们透过专用网路(这是在IBM PC推出前不久),将一台大型主机连接到一台小型个人电脑上。即使这两台机器都位于同一个房间,但你能从其中任何一台电脑存取与编写同一份ASCII文字档,已经被认为是革命性的创举了,连全国报纸的记者都从伦敦搭火车前来见证与报导这神圣的一刻。
对于当时还是初阶工程师的我来说,那可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现场还提供了免费的三明治以及各种让你喝到饱的饮料。
让我不由地怀念起那段时光的原因在于最近刚好看到一个网页,它是我的好朋友——EDN.com总编辑Michael Dunn制作的。在这个页面上,Michael提供了一个图表,以他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机器呈现他的个人电脑(PC)历史,从1979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我们得说服他更新资料和图示至今才行!
Michael Dunn的微电脑发展史 (来源:Michael Dunn)
正如Michael所说的:“从1979年到2011年(32年!刚好是2的N次方),处理能力提高了大约250,000倍(约2,500万浮点运算能力)!典型的随机存取记忆体(RAM)增加了400万倍!硬碟的容量也提高了大约50万倍,实体量和每位元成本减少了大约400万倍!而远端通讯的能力则从300bps攀升到5Mbps以上,速度也增加了20,000倍。”
这当然引人遐想。还记得在大约1970年代末,我还是个大学生时,曾经看过一则单板电脑的广告,说它配备1KB ROM、1KB RAM、薄膜按键键盘以及7段显示器…等等,但它的价格远远高于我的能力所及。记得我那时只觉自己永远都买不起电脑了。(而今自己拥有的电脑多到充满整间办公室,甚至让我几乎无法移动脚步!)
还记得在大学时代,我们使用电传终端机在纸带和穿孔卡上处理程式。而当进展到在80个字元的单色显示器上执行命令列的介面时,我那时觉得已经达到复杂度的最高境界了。如果你那时告诉我,有一天我会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将三台28吋的高解析(HD)彩色显示器组成一个巨大的工作站,那可能会让我笑掉大牙!
你呢?你愿意分享自己曾经使用过哪些“古早”技术的记忆吗?或者是你个人的微电脑演变史?
编译:Susan Hong
(参考原文:Evolution of Microcomputers: Personal Histories,by Max Maxfield)

来源:爱集微
#发展史#
#微电脑#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