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Surface RT:“发挥技术的设计力”值得借鉴

来源:爱集微 #技术# #设计#
496
2013年3月,Surface RT在日本上市。在微软亲手开发的这款平板电脑之中,对抗苹果产品的强烈意识显而易见。

       微软2012年10月在美国推出的平板电脑型计算机“Surface RT(以下简称Surface)”已于2013年3月登陆日本。这是身为软件企业的微软不惜与硬件企业伙伴发生摩擦,自主开发并投放市场的一款产品。

       包括采用“Vapor Mg”镁合金的机身、厚度仅为3毫米的“触摸盖”键盘在内,Surface采用了不少微软的自主技术。本文将与Leading Edge的设计代表、东京大学教授山中俊治联手,通过拆解,对这款产品的设计进行分析。

 
 

改变了操作体验的超薄键盘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Surface的设计,或许应该说“设计吸取了苹果的优点”。包括机身缝隙和螺丝孔不外露的结构设计、边缘部分的加工精度在内,加工技术的高超程度可见一斑。

       虽说是以软件为主的企业,但此前微软曾向市场源源不断地推出了鼠标、键盘、游戏机等各种硬件。不过,山中表示,在该公司过去的产品之中,“设计精良但做工跟不上的情况有很多”。

       然而,Surface却是特例。其完成度之高,令人不禁赞叹“如此漂亮的微软产品还是第一次看到”(山中)。

       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进步,或许是因为微软对苹果有着强烈的对抗意识。iPhone和iPad等苹果产品的爆炸式普及大幅提升了消费者挑选产品的眼光。在成为推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发展的原动力之后,消费者在选购其他同行的产品时,必然会把苹果产品列为比较的对象。倘若推出的产品质感和精度差,难免会被贴上“便宜货”的标签。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孕育出质感和体验价值超过苹果的设计?微软通过不懈的努力,如今已经具备了做到这一点需要的设计工程实力。

       下图中的触摸盖就是一个例子。微软表示,厚度仅为3毫米、采用7层构造的这款键盘能够以克(g)为单位,感知输入时手指的施力。通过检测压力的强弱,识别手指是放在键盘上没动,还是在敲击按键。提高了可操作性。

 
 
 

       触摸盖真正的价值还不仅限于此。通过采用压力检测功能,还有可能实现大力敲击时输入大号字、轻击时输入小号字等前所未有的崭新操作体验。应用途径今后的拓展非常值得期待。

仿佛切削出的石块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方也令人感受到了微软高超的设计开发实力。令山中率领的拆解组最为惊讶的,要数上图中电源适配器的设计。

 

       电源适配器这种四方形的树脂成型品其实很难做成准确的立方体或长方体。通常,为了方便生产时部件脱模,这些成型品大都要设置若干个斜度,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树脂制品基本都呈梯形台状。

       苹果因为不喜欢这种形状,开发出了制造长方体的技术,微软似乎也是一样。但就适配器而言,Surface的完成度要高于苹果。苹果的适配器在中心线上有一条名为分模线的缝隙,而Surface的设计巧妙,几乎看不到分模线(部件接缝)。外观之精美,就像是一块刚刚切削好的黑色石块。

 
 

       而且,折叠电源插头的金属片时,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收起的动作干净利落,令人心情舒畅。就连这样一个常见的外设,对于细节也如此一丝不苟,这一点不愧是Surface。


不像苹果那样使用最尖端的加工技术,也能造出高精度的产品。在微软的Surface RT之中,隐藏着很多为了用普通的加工方式实现高品质设计的巧思。

        微软的平板电脑“Surface RT”(以下简称Surface)已于2013年3月在日本上市。拆解组与Leading Edge Design公司代表、东京大学教授山中俊治联手拆解了该产品,尝试分析其产品设计。上一篇分析的是厚度仅为3毫米的键盘和电源适配器等外设,本篇要说的是使用“VaporMg”镁合金制作的机身。

内外有别的设计

       或许是受到了苹果制造方式的强烈刺激,Surface的完成度之高,令山中教授不禁赞叹:“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漂亮的微软产品。”然而,拆开主机一看,其设计思想却与苹果大相径庭。

       微软采用了一种合理的设计思路:以生产效率为先,不在看不到的地方耗费多余的工夫和成本,而在消费者看得到的地方,则不放过一丝细节。

       例如与触摸面板一体化的镁合金框架(下图a)。该框架采用把熔化的镁合金倒入模具的“压铸”方式制造。“压铸是数码相机等产品也经常使用的一般方法,从Surface的机身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山中)。

 

       但压铸加工无法像采用切削加工的苹果产品那样,实现锐利的角和平滑的表面。仔细观察Surface的背面可以发现,背板略有翘曲,并非完全平滑(见右图)。

       Surface的特色是直线条、简约的设计。正因为如此,如果边角等会严重影响整体形象的细节得不到完美体现,就无法给用户留下精巧的印象。

       因此,山中教授分析说,“看起来Surface似乎是在铸造好框架后,对边角和用来嵌入操作键的开孔等部位进行了切削加工”。微软以传统的加工方法为基础,并巧妙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注意打造细节,使Surface的品质逼近了苹果产品的水准。

       为了提升产品的精密感和设计品质,Surface也下了很多工夫。其中,山中特别注意到的是隐藏螺钉的方式。Surface使用了近20颗螺钉(上图c)将固定触摸屏一侧的框架(上图a)和机身背板(上图b)固定在一起。但是,支架和摄像头周围的树脂保护盖等遮住了这些螺丝孔,表面上完全看不出来。

       而且,把支架安装在机身上的螺钉的位置也闪烁着设计者创意的光芒。在支架内侧的根部,膨出的螺丝孔与支架一体成形,刚好与铰链组合在一起,螺钉斜向插入螺孔进行固定。在日常使用中完全注意不到螺丝孔的存在(图a箭头部分)。

 表面处理薄到极至

       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的特点是不易凹陷,即使比较薄也能保持强度。对于必须预留安装支架的空间、还要追求轻与薄的Surface而言,可谓是最佳材料。

       但一位金属加工技术人员指出,镁合金存在一个问题,“镁合金因为易生锈,因此必须实施充分的表面处理。一般来说,采用涂装的例子较多,但这样会失去金属的质感”。涂装不仅有损金属特有的冰凉触感,而且,如果涂层太厚,特意切削出的边缘也会与锐利的印象相差甚远。因此,为了保持金属质感,镁合金加工产品需要超薄涂膜技术。

       比如薄膜涂层技术、类似氧化铝膜加工那样的采用阳极氧化处理保留金属质感的表面处理方法等,日本正在研究的技术也为数不少。在这些技术中,微软选择的是“真空蒸镀法”。

       真空蒸镀是在真空中使金属蒸发,附着在成形品表面形成薄膜的加工方法。这项技术已被用于太阳镜和镜头的防反射膜及滤光膜、光通信用棱镜等领域,与涂层等技术相比,具有表面处理既薄又平滑的特点。

       真空蒸镀是树脂、金属、纸张等任何材料均可使用的常用加工技术。但是,由于加工时需要放入专用的炉具,因此产品尺寸存在限制,之前主要用于手机、数码相机等小型电子产品。

       尽管如此,微软还是选择了真空蒸镀法对Surface进行表面处理,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比涂层薄很多的多层镀膜。微软的设计思路应该是把充分保留金属质感放在了首位。

       另外,前面提到的阳极氧化处理也能保留金属质感,但是,要想表现出“钛色”这种细致的黑色,染色的控制相当困难。以iPhone和iPad的阳极氧化处理为例,精通氧化膜处理的技术人员推测认为,“成品率最低的恐怕是黑色”。这是因为在表现“板岩黑”这种发蓝色的细致黑色时,“准确判断停止染色的时机非常困难”。

选择与设计相配的加工技术

       与日本产品的加工技术相比,微软为Surface采用的加工技术并没有明显的长处。例如,Surface外板最薄的地方是0.65毫米,而同样采用镁合金压铸加工的NEC笔记本电脑“LaVie Z”的外板厚度仅为0.5毫米。单就技术的高低而言,是NEC胜出。

       Surface使用的是比重仅为铝合金2/3的镁合金,重量却高达675克,超过了iPad(Wi-Fi款式为652克)。拆解时,第一次拿起Surface的时候,包括山中教授在内的拆解组成员一致认为,作为采用了镁合金机身的Surface有点偏重。

       其原因在于触摸屏周围的框架(下图)过于厚重,由此可见,微软在这款商品中追求的不是轻,而是富有金属特色的刚性感。

       商品拿在手上的重量和刚性感带来的高品质形象;注重细节,通过细节营造精致印象的简约设计;能够带来冰凉金属质感的平滑触感——Surface追求的并不是多轻多薄这样的数字,而是要实现高级感性品质的设计。对于使用怎样的材料、加工方法、表面处理怎样才能达到目的,设计者或许都一一慎重推敲过。这种痕迹在Surface的设计中十分明显。

       在Surface的设计之中,工程师充分考虑了材料和加工方法的特点,微软实现理想设计的能力是值得关注的地方。Surface的设计告诉我们,即使没有突出的技术,也可以实现与苹果比肩的品质。(记者:丸尾弘志,《日经设计》)




 
责编:
来源:爱集微 #技术# #设计#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